中国登封网讯 整衣、擦脸、净手、闷纸、研墨……虽然已经做了一辈子的传拓工作,但是马国庆的每次拓制,哪怕对象是再小、再不起眼的一个小物件,准备工作都做得小心翼翼,复杂得好像在完成一项古老的祭祀。

  “文物都是有灵魂的,你尊重她们,她们才会尊重你。”马国庆说,所以他每次拓制文物,都怀着一种恭敬的心情,这种恭敬里有一丝敬畏,有一丝珍惜,有一丝爱慕,就如同晚辈对长辈,父母对子女,情郎对恋人一般。

  传拓如朝圣

  中华大地的珍贵文物浩如烟海。传拓,是要将这些文物从高高的展示台上捧下来,披纸上墨,留下她们珍贵的影像。

  花甲之年的马国庆已经做了半辈子传拓,几乎走遍了神州大地。对于他来讲,每次拓制,好像一场朝圣。

  每天早上,马国庆起床,站在阳台上张开双臂沐浴晨光,闭着眼睛开始感受空气中细微的变化。

  马国庆常对自己的徒弟说,传拓是一项古老的技艺,对艺人有着极高的要求。每个传拓艺人在学徒的时候第一步都要先学会了解气候。随着季节的不同,温度、湿度、风速会产生多种变化。这种变化是细微的。要想成为一个好的传拓艺人,就必须对这种变化了如指掌并学会顺应其中规律。几十年的经验下来,能够根据自己身体的感受清晰地判断气候的变化,这几乎已经成了马国庆的本能。

  摸清自然规律之后,传拓艺人还需要了解文物所在地的环境。大到位置朝向,小到地面上的石子沙尘。每次拓制,就算是很熟悉的环境,也必须重新考察。因为所有的环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,尤其大风大雨之后,文物地基是否有松散、塌陷、裂缝之险。对于山野间工作面积的大小,是否有流石、风口等项,也要做到心知肚明。

  弟子们说,马国庆传拓有一个高于一切的宗旨,无论室内作业还是室外作业,都要将保证器物的安全无条件地放在第一位。小型器物要注意是否安放平稳,对有可能出现的隐患要提前排除。大型器物(如碑石)常年在室外,工作之前要查看碑身是否有倾斜现象,碑文是否有沙化、起皮现象,如发现情况,要先采取加固措施。传拓艺人如果不能把保护文物当成一种本能,是做不好的。

  这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完之后,传拓艺人才敢小心翼翼地把戴着白手套的手伸向文物本身。

  野外古石,年久生苔,有些碑石更是被泥土杂草掩盖。艺人的手在这些文物上小心摩挲,剥去青苔,扫去尘土鸟粪,再用湿布细心擦洗,动作轻柔地好像擦拭着刚出生的婴儿。遇到难以清除的部位,他们会将润湿的毛巾覆在上面,将污渍泡软,再用竹针慢慢清除字口、花纹内的积尘。清理时,传拓艺人一定要严格遵守清理工具的硬度不可强于器物的原则。刀针之类的工具,哪怕是一丝一毫都不可以用在清理文物上,竹、木材质的清理工具被认为是最佳的,必要时还要用锤子打软竹木的尖部,以防对器物造成损坏。

  清理文物的过程,也是传拓艺人们了解文物字口的深浅、斑纹程度、牢固程度、碑石的吸水性的过程。根据这些了解,他们才能对气温、湿度、风速等情况都要做全面考虑,从而决定什么样的纸张更适合完成这项工作。

  工欲善其事

  传拓是一种看似简单,实际很费功夫的手艺,光是工具的制作,就有颇多讲究。马国庆在桌面上把他平常使用的传拓工具摊开,满满地摆了一大桌子。各种各样的毛笔、墨水、刷子,大大小小的扑包,还有很多叫得上和叫不上名字的小工具让人眼花缭乱。马国庆说,这些工具大多数都需要自己制作,即便是买来的,也要经过再次加工,不然不会顺手。就拿打刷来说,一个普普通通的刷子,文化市场里随便就能买到,但是如果不是内行,不小心买了一把野猪鬃的刷子回来,很可能一上手,一件传拓作品就毁了。因为野猪鬃毛太硬,会刺破宣纸。而且打刷的大小、长短也依据每个人的身体高矮、力气大小而各有不同。这只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。

  而传拓最重要的工具扑包,讲究就更多了。扑包俗称扑子,要根据拓制的器物大小来制作。可选用的材料有棉布、麻、丝绸等。

  扑包的制作几乎是每个传拓艺人的必修课,因为扑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传拓工作中“出墨”的均匀和快慢。扑包的形状要下平上尖,好像一个倒扣的饭碗。手柄的捆扎 不可过紧或过松,过紧影响出墨效果,过松会使拓出的字体花纹变形。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。所以一般的传拓艺人都是自己制作扑包,这样才能保证工具的得心应手。扑包根据所拓的对象不同,大小材质也不相同。大的扑包如同饭碗,小的则只有火柴头大小。有时候,传拓艺人为了传拓一件文物,就需要特别制作一个甚至几个扑包。

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