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登封网讯 近日,“王娜娜”被顶替上学一事受到广泛关注。真假王娜娜,因顶替者扬言“告到联合国也没用”而令舆论哗然,又因顶替者被注销学历而解开了部分谜团。当年的录取通知书去哪了,顶替者为何能层层过关?疑问需要回应,责任必须追查,更应该给公平一个交代。

  个体的命运在不经意间被改变,的确是一种悲哀,而“王娜娜”的遭遇也并非个例。从闹得沸沸扬扬的“罗彩霞事件”开始,一些考生被冒名顶替的事件先后被曝光。如果不是因为一些诸如办证办卡过程中的偶然碰壁,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曾经考上了大学,成绩却被他人“据为己有”。从现实情况看,被顶替者希望靠读书改变命运已几无可能,顶替者也会丧失“替”来的前程,这种偷梁换柱的博弈,没有赢家。

  普通百姓对高考寄予了太多的期望。从小处说,它是决定一个人能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;从大处讲,它关乎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,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。显然,“王娜娜”被顶替一事又让这一制度蒙羞了。

  考试选拔制度出漏子,制度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都会打折扣,相关部门难辞其责。毫无疑问,一份有效的成绩成为高校录取的依据,如果考生想上演“变身记”,从所在学校、教育部门到公安部门,哪一关松懈了、哪一关被“搞定”,都会酿成如今仍含混不清的身份之争、疑团密布的“招考事故”。其中,有没有相关部门违规操作,有没有当事人涉嫌违纪违法,都需要一一查证。这些看似事后追责的调查永远都不晚,毕竟遵守规则的人理应被保护,破坏规则的人应该被惩罚,这是给受害者一个说法,更是从严处把制度的短板补齐。

  有人将高考的干净度称为社会的良心,一旦被玷污,伤害的肯定是整个社会。就像被顶替的人不仅失去了“翻身”的可能性,甚至连维权、调查都会受到一些部门的“搪塞”;而顶替者不仅要生活在他人的身份里,更得为这种错误付出代价。推及而论,一个社会的良心如果被利益裹挟、被个别人肆意扭曲,那么社会运转的秩序势必受损,社会运转的成本也会大大提高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这一事件在让我们为受害者感到惋惜的同时,也再次让人们警醒:任何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都该被尊重,任何有损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都不能轻易放过。

  教训往往是惨痛的,它带着心痛和泪水。让教训就此终结是人们的共同期盼。事情如何发展,结论能否让人信服,责任会不会模糊不清……后续一系列问题都将被持续关注。因为,每一位学子及家长都希望有公平的竞争平台,每一个社会人都离不开一个公平的环境,更愿这样的“人生错位”不再重现。(李壹观)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