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沙高铁南站的客运值班员在站台上发现了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在四处张望,神情紧张,经过询问得知这名叫小浩的男孩原来是因为考试不及格,怕家长责骂,一个人独自乘高铁从衡山来到长沙。车站工作人员耐心劝导后,将小浩安全地送回了家人手中。(2月26日网易新闻)
面对高压的学习环境,孩子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离家出走时有发生。前一段时间新闻爆出的16岁女生因成绩下降被批评,带水果刀离家出走,到现在10岁男童因考试成绩不及格,为逃避责骂独自乘高铁到异乡。比“离家出走”更为严重的是自杀,相信大家对林嘉文的股市并不陌生,从史学天才到无人交流患抑郁症自杀。一幕幕悲剧重演令人心痛,也给全社会敲响了警钟,令我们不得不反思现代教育的“短板”。
面对无法想象的惨剧,舆论在质问:谁应该为此负责?毋庸讳言,首先矛头指向了学生家长。现在的家长陷入了“唯分数论”的怪圈。家长、学校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,学校排名次,家长看分数,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。教育不光是教授知识,也要教会做人做事,知其可为和不可为。诚然,成绩好上个好大学,谋个好前程,至关重要,但也不能牺牲掉孩子的“心理”教育。更有甚的家长,为孩子报了各种专业培训班,唯独没有思想教育,殊不知孩子羸弱的肩膀担不起这个重量。反观欧美国家,更加注重孩子创造性能力的培养。
其次,孩子离家出走学校难辞其咎。学校里评价老师的工作,也往往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,至于“育人”这方面,由于缺乏具体的考核标准,又似乎与学校的升学率关联不大,也往往被重视不够。孩子的升学择业,几乎完全靠的是分数与文凭。因一分之差或名落孙山或多交高昂的学费,这会误导家长和孩子,会让他们产生分数比什么都重要的错误意识。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就被等级歧视与成绩压力裹挟。在学校里,差生会被贴上“学习特困户”的标签,面对老师的鄙视,同学的排斥,家长的约束,在他们有效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地阴影。
可怜天下父母心,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。从父母角度讲,爱成绩是爱孩子的一种体现,但孩子们并不这么认为,他们觉得,父母只关心自己的成绩,和父母只能谈学习,心里话只能说给同伴听,于是,亲子沟通陷入尴尬。对此,家长们应该反思:我们总是提醒孩子好好学习,却不曾提醒“只要健康快乐就好”;我们总是提醒孩子要听话,却不曾提醒“我愿意理解你”。安全感是打开一个人心扉的前提,想让孩子畅所欲言,首先得让孩子确信,“爸爸妈妈爱的是我,不是我的成绩”。